项目资讯
英国利兹大学教师Lisa Thorley来国际教育学院观摩教学并座谈
Lisa选择了国教Benjamin Nam副教授的《语言、文化、教育》课,这是一门研究生课程,学生相对国际化,有来自中国的谢雨吟、张紫芊,来自意大利的Veronica Strina,来自孟加拉国的Archie。此次授课的主题是“批判式话语分析:参与行动研究”,课程主要就语言话语分析、新博物馆学、上外语言博物馆的实践活动等话题进行了讨论。在课堂中,Benjamin Nam副教授就课堂内容,向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与语言学习、语言文化、语言话语权等内容相关的话题,Lisa老师也参与了课堂讨论,并就自己的经验分享了许多新颖的观点。学院外事秘书刘媛媛也参加了课堂观摩,并参与讨论。授课结束后,Lisa一行来到国教105会议室开始了座谈。学院副院长田小勇、董海雅老师、Benjamin H. Nam老师、刘媛媛老师、江小华老师和学生们齐聚一堂,围绕“如何让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”“如何与中国学生更好进行日常沟通”“如何提升中国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”“中西方学习文化差异”等主题进行了探讨。
国际教育学院
会议伊始,Lisa老师结合自己平时所观察到的课堂问题,提出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羞于发言这一情况,并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和讨论对于教师的教学十分重要。基于此,田小勇老师表示他会通过课前让学生准备相关内容、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。
随后,董海雅老师结合自己在英国访学的经历,分析了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较少的原因。首先,由于中国人口众多,在基础教育阶段,班级规模大约四十至五十人。为了能够正常进行教学,中国课堂强调纪律,要求学生上课时保持安静、认真听老师讲课。即使是老师向同学们提问,也不能保障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。久而久之,一些中国学生便习惯于不在课堂上发言。其次,英语课堂上,语言会是很大的障碍。许多中国学生即使想要发言,但限于英语水平或者缺乏信心,他们也很难在课堂上积极表达。第三,也需要考虑到个人的性格特征,部分同学可能只是因为性格内向、不善于表达,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引导才更愿意表达出来。同时,也有部分教师提到,学校的授课方式也是影响学生发言的重要因素。例如:部分学校采用多个科目由一个教师授课,部分学校不同的科目有不同教师进行授课。
此外,刘媛媛老师分享了一篇相关研究文章,并结合自己在美国课堂和日常的教学经验,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学生的感受,表示部分学生因担心同学对自己的看法而不勇于在课堂上发言。并且,部分学生会选择书写、课后提问等方式来补充课堂上的参与。此外,江小华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,表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十分重要,并分享了自己在学生生涯中如何开始积极发言等经历。
对于与学生的日常沟通,Lisa老师提到在英国的大学通常采用邮件来完成日常的沟通。而Benjamin H. Nam老师表示在中国进行教学后开始采用微信与学生沟通,并且会通过不同的备注以了解学生的特征,加强与学生的沟通。同时,Benjamin H. Nam老师认为通过微信可以解决很多紧急的情况。
随后,在场的学生也分享了自己关于线上和线下课堂的不同感受。此外,在本次座谈会上,教师们还就“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”、“中外在餐桌上的文化差异”等主题进行了讨论。
国际教育学院
本场座谈会让老师和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教学理念,也了解了教师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的个人经验,为两校更好助力学生发展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极大的助益。
座谈后,田小勇老师陪伴Lisa参观了校园,参观了语言博物馆,并见到了部分正在校园参加各类活动的外籍专家,如顾力行(Steve Kulich)教授。顾力行教授简单分享了他在上外30年从教的经历与体会,并一起合影留念。此次上外之行给Lisa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,她表示对于更好培养下一批到利兹大学学习的上外学生充满信心,充满期待。